New considerations for representing moisture in indoor thermal conditions: Associations between enthalpy, cognitive performance, and thermal sensations下载
《New considerations for representing moisture in indoor thermal conditions: Associations between enthalpy, cognitive performance, and thermal sensations》发表于《Indoor Environment》,本研究由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领衔,聚焦室内环境质量与人体工效学交叉领域,探索温湿度等热环境参数对人体认知表现与热感觉的影响,为智能建筑设计和健康办公环境提供科学依据。
- 研究背景与动机:
- 现有热舒适模型(如预测平均投票PMV)和单纯依赖温度的模型在预测与居住者健康(如认知表现)的关联上存在局限性,准确性不高。
- 认识到室内热环境对居住者健康、满意度和建筑能耗的巨大影响,亟需探索更有效的热环境表征方式。
-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系列热环境变量(不仅包括温度和相对湿度RH,还包括由其派生的变量,如焓值enthalpy)与热感觉、认知测试得分之间的关联,寻找能更好支持居住者活动的热环境范围。
- 研究方法:
- 研究设计: 前瞻性、观察性、纵向队列研究(2022-2023学年)。
- 地点与人群: 美国波士顿一所大学的研究生,在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的教室内上课。最终分析数据集包含54名参与者的273次观测(114次Stroop测试,159次算术测试)。
- 暴露评估:
- 测量教室内的干球温度(温度)和相对湿度(RH)。
- 基于测得的温度和RH,计算了11种热变量:温度(°C), RH(%), 水蒸气分压(Pwv, kPa), 含湿量(Humidity Ratio, kg/kg), 焓值(Enthalpy, kJ/kg), 露点温度(°C), 酷热指数(Heat Index, °C), 预测平均投票(PMV),以及室内外温差(°C)、室内外焓差(kJ/kg)、室内外蒸气压差(VPB, kPa)。
- 同时测量了二氧化碳(CO2)浓度作为混杂因素。
- 结局评估:
- 热感觉: 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课后进行问卷调查,采用ASHRAE的7点热感觉量表(热、暖、微暖、中性、微凉、凉、冷)。为分析需要,将反应合并为三类:“暖”(热+暖+微暖)、“中性”、“凉”(冷+凉+微凉)。
- 认知表现: 使用经过验证的认知测试(Stroop色词测试 – 评估选择性注意和抑制控制;算术测试 – 评估认知速度和工作记忆)。计算了多个指标:吞吐量(正确回答数/分钟)、总响应时间(毫秒)。对于Stroop测试,特别关注了“不一致”试验(字体颜色与词义不符)的指标以体现“Stroop效应”。
- 统计分析:
- 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、分布分析、斯皮尔曼等级相关、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,以理解热变量之间的关系。
- 构建了一系列混合效应统计模型,探究三种关联:
- 11种热变量 vs. 6种认知测试得分。
- 11种热变量 vs. 3种热感觉(二分类)。
- 3种热感觉(二分类) vs. 6种认知测试得分。
- 模型控制了班级平均CO2浓度、学院(代表不同建筑)、学习效应(测试次数或首次测试)以及参与者个体随机效应。热变量和CO2使用样条项处理非线性关系。
- 主要结果:
- 热变量分组: 相关性和因子分析表明11种热变量可分为三组:
- 温度导向变量 (Temperature-oriented): 温度、酷热指数、预测PMV。这些变量高度相关,主要反映室内温度的变化(尤其在PMV计算使用固定参数时)。
- 湿度导向变量 (Moisture-oriented): RH、Pwv、含湿量、露点温度、焓值。这些变量高度相关,主要反映室内湿度的变化。
- 室内外差异变量 (Indoor-outdoor differences): 室内外温差、室内外焓差、VPB。提供与室外条件差异的信息。
- 焓值的特殊性: 焓值在湿度导向组中与温度的相关性最强(0.51),与RH的相关性相对最低(0.86),表明它可能是最平衡地反映温度和湿度共同变化的变量。
- 关联结果 – 热变量 vs. 认知表现:
- 焓值 (Enthalpy – 湿度导向组代表): 在研究的焓值范围(26-49 kJ/kg)内,更高的焓值与更好的认知测试表现相关(更高的吞吐量,更低的响应时间)。算术测试得分呈线性增长(焓值每增加10 kJ/kg,算术吞吐量约增加3个/分钟,p=0.032);Stroop测试得分呈非线性增长趋势(在更高焓值下表现更好)。
- 温度 (Temperature – 温度导向组代表): 更高的温度值通常与更好的认知表现(更高的吞吐量,更低的响应时间)线性相关(Stroop吞吐量除外,其在~24°C时峰值)。单纯RH作为变量时,与认知表现的关联模式不一致且较弱。
- 室内外差异变量: 未发现与认知测试得分存在一致且有意义的关联。
- 关联结果 – 热变量 vs. 热感觉:
- 温度导向变量: 与“中性”感觉呈倒U型关联(峰点在23-24°C)。
- 湿度导向变量 (如焓值): 更高的焓值与“暖”感觉正相关,更低的焓值与“凉”感觉正相关。模型预测“暖”感觉的证据最强。
- 室内外差异变量: 未发现一致关联。
- 关联结果 – 热感觉 vs. 认知表现:
- 报告“暖”感觉(相对于“不暖”)方向性地与更好的认知测试表现相关(更高的吞吐量,更低的响应时间),但统计显著性混杂。
- 报告“凉”感觉(相对于“不凉”)方向性地与更差的认知测试表现相关,但未达统计显著性。
- “中性”感觉与认知表现无显著关联。
- 敏感性分析: 未发现CO2浓度与空气品质感知有关联,排除了嗅觉干扰热感觉结果的可能性。其他敏感性分析(如加入教室随机效应、单独RH、室外焓值/露点)未改变主要观察结果。
- 热变量分组: 相关性和因子分析表明11种热变量可分为三组:
- 讨论与结论:
- 核心发现: 在波士顿供暖季(室内温度范围窄:20-26°C,IQR 23-24°C;相对湿度较低:12-46%,IQR 18-28%)的背景下:
- 传统方法(PMV模型或温度与RH作为独立变量建模)主要强调了温度的作用,可能低估了湿度的重要性。
- 焓值作为综合表征空气总能量(显热+潜热)的指标,平衡地反映了温度和湿度的变化,被发现是关联认知表现和热感觉的有用指标。
- 更高的室内焓值(主要受研究中较低湿度范围内湿度增加驱动)与更好的认知测试表现和“暖”感觉相关。
- 机制探讨: 作者推测这可能与皮肤湿润度和露点温度机制有关(供暖季下,更高的室内湿度/露点可能减少皮肤过度干燥,改善舒适度),以及其他潜在机制(如湿度对刺激症状、压力、病毒传播的影响)。
- 意义与建议:
- 研究挑战了过度依赖温度导向变量(如PMV、温度本身)的传统观点,强调了室内湿度及其与温度结合表征(如焓值)对认知表现的重要性。
- 焓值易于通过温湿度测量计算,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。
- 建议未来研究在更广泛的人群、环境条件和认知任务中验证这些发现,并采用因果推断方法。需要进一步探索支持多种健康结局(特别是认知功能)的最佳室内湿度和温度水平。
- 核心发现: 在波士顿供暖季(室内温度范围窄:20-26°C,IQR 23-24°C;相对湿度较低:12-46%,IQR 18-28%)的背景下:
- 局限性:
- 样本主要为年轻(平均26岁)、高学历、以女性和白种人/亚裔为主的群体,限制了结果的普适性(已知性别、年龄对热偏好和反应有影响)。
- 研究仅涵盖波士顿供暖季,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制冷季或不同气候区。
- 热环境表征未包含平均辐射温度、动态风速、个性化服装热阻和代谢率等复杂因素(尽管这在实践中有其合理性)。
- 认知测试类型有限(Stroop, 算术),未涵盖所有认知过程(如创造性思维)。
- 研究为观察性设计,不能完全确定因果关系。
这项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,揭示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,室内空气的焓值(综合反映温湿度)比单纯温度或传统PMV模型更能有效关联认知表现和热感觉,强调了室内湿度在营造支持认知功能的热环境中的重要性,为建筑环境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考量维度。